2022年6月24日,就是昨天,北京39度高溫,我們一行20多人從早上7點到下午4點,徒步20公里左右,爬升不到700米,穿過一片山中美景,整個上午艷陽高照,下午陰天,但溫度非同一般,因為中午后是從山上下降,反而感覺更加熱。距離終點還有6公里時,有隊員已經斷水了,我們還余一瓶水的被戲稱為大戶。我帶了2個保溫杯的開水,不到1升,2瓶瓶裝水,約1.2升,總共大允2升水。最后一段路,勻給隊友約300毫升,自己留了半瓶走完最后6-7公里,到了終點,我跟大家一起買了一瓶涼的可口可樂痛飲了一番。
以上是故事背景,我想說的是,在這種出缺水的高溫天氣下,我對于徐老師講“飲”的一些切身感受。
感受一,在渴的時候喝水,水是甜的。上午一直感覺我帶的水充足,所以開水沒有省著喝,停下休息時,我就喝上一些,下午開始換瓶裝水(背在包里曬了大半天,也溫吞吞的),喝下去總感覺跟腸胃不貼合,但還是可以解渴的,但沒有喝出特別的感覺。最后一程,200多毫升水要在太陽下走6、7公里,開始有控制的喝水了,一次就一口,甜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不經意的,那種甘甜的美好感一下子充滿口腔和身心,回味無窮,不能放縱著喝,回味的我直咂嘴,跟隊友說,這水真甜呀。我就靠這個回味的幸福感等下一次喝水。
感受二,可樂不解渴。那瓶涼可樂,我一口氣痛飲半瓶,透心涼,我們又是呆在隧道里等車,穿堂風,我一下覺得冷了,找出外套披上了。隊友們繼續冰棍、西瓜,我只能靜靜地觀望了。
感受三,好想喝熱茶,開水沖泡的,熱熱的茶。在心里默默渴望,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實現。一瓶可樂喝完半個小時左右以后,我就開始覺得渴了,一方面在車上,沒什麽喝的了,更重要的原因,特別想喝熱湯、熱水但只能忍著。3個小時到,到家樓下一個拉麵館,要了一碗拉麵,面上來后,心想忘了跟店家說加點湯少點面了。他家的面我一直覺得一般,但當時我是覺得那面湯喝著真舒服,面沒吃完,面湯抄了底,帶著略有遺憾的滿足感回家。感覺還是渴,喝了小半聽啤酒(常溫),不行,不好喝,不解渴,還是燒了開水,喝了400毫升左右,才覺得緩過來些,這一宿都沒有起夜。第二天早上,做了最簡單的西紅柿紫菜湯,只加了蔥、姜、鹽,喝了兩碗。吃了點點心,開始泡茶,終于喝上了昨天就想喝的熱茶,喝完坐下寫這篇感受,喝出了滿足感,滿滿的。
感受四,冷飲與熱飲的理念差異。這個差異,我聽徐老師經常講有人攻擊他的這些理念時,我還覺得很多人是能接受徐老師的觀點的,可能是我接觸的人太少或跟別人就這方面交流不多,我不太感受到理念上的對抗。出發前,我問領隊我們住的民宿提供開水不。領隊(一位80后男士)驚訝于這麼熱的開我還要喝開水,我笑稱,年齡大了,不能跟你們年輕人比。他給我講了一下在高溫天氣或情況下喝熱水的壞處,甚至危險性,簡要的就是人出現中暑等情況時要快速降溫,要用冰,熱水是升高人的體溫。我說不是呀,通過排汗不是把體內的熱排出來了嗎?(慚愧,學的不扎實)可能領隊看我“錯”的厲害,又講了一番理論,并且說他們急救時就要用冰的東西快速降溫。一方面我理論不扎實,一方面分歧太大,說下去成爭論了,我沒再分辯,當然我也沒接受他的理念。我帶著開水愉快地上山了,途中一次休息時,一位隊友看我喝瓶裝水了,問我開水是不是喝完了,又引發了這個話題,當然這次沒有爭論,隊友表達了一下她不能接受夏天喝熱水,認為不解渴,要喝冰的才解渴,同時對于我40度高溫要下喝開水的驚訝。一笑而過。歸途的車上,沒有聊開水了(畢竟一行20多人只有我一人喝開水,而且這會已經和大家一起喝過冰可樂了),怎麼聊到了空調,我又多了句嘴,我說我就不用空調呀,一夏天都不用的,再次引發了領隊一眾人的驚訝,我好像徹底刷新了大家的認知,領隊問我:“你怎麼活(著)的?”(其實他還是南方人),我樂了,我說我這不好好地活在你眼前的嗎?領隊也徹底無語了。
感受五,跟徐老師學習了以后,獲得了莫大的信心。當別人勸我多吃雞蛋牛奶,多吃肉,吃冰才解渴降溫等等這樣那樣時,我能夠一笑置之,不分辯,更不會動搖,多吃主食,不吹空調,喝熱水(茶),不去試圖改變別人,也不盲目跟風改變自己,內觀自己身與心的感受,關愛自己,尊重別人,各取所需,大家依舊一起愉快地玩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