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18 12: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征文有字数限制,只能把后两篇发在评论处了。
《黄帝内经》与教育国际化研究 【2】
天下学问,出自一家,同根同源。终极的学问是什么?就是如何理解自然(天道),如何理解自身(人欲),如何生活(行)。天道,对应了哲学和自然科学。人欲对应了心理学,文学,人类学。。。行指技术,行为学,经济、管理、法学都属于行的范畴。于是得道的大家就所谓知行合一。这里面先要知,也就是了解。了解天道,了解人欲。知之后,就是思考如何生活,也就是行。连知都没做到,谈不上行。所以天下的学问,都离不开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那么不同时代、地域构成的客观条件,使得人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到了不同答案,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一样,人类发展到今天,有多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就有多少学问。于是就有了学海无涯。既然无涯,可不得苦作舟么。
知道了学问是什么,就知道了该如何做学问。想做学问,去读原著,读学问产生之初的著作。所以东学呢,可以看看春秋时期,不用尽看,挑各类鼻祖读读就可以了。西学呢,肯定逃不过古希腊、罗马的那几位先哲了。后世经典,都是在对先贤学问的解读和延伸,这个就没必要尽学了。现在之所以都读一些近代经典,是因为解读先贤学问的工具已经被教育忘得差不多了。中国人读不了文言文,连繁体字也废弃了。要是简化字学的好,还凑合,但是多数像我这种认字而不识。怎么做学问?西方也没好到哪去,连精英学校都不讲拉丁语和希腊语了,所以说,舍本逐末就是无奈的现状了。现代所有的学问,都源于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加上文明的发展,逐渐细化,于是有了现在所谓的专业。所以我理解王国维的学无新旧、中西、有用无用是说天下间所有学问研究的终极问题都是一样的,自学问之初发展至今,虽然面貌已与之初大异,但核心未变。无论中西,教育都在经历着一个哲学地位不断衰减的过程。因为枝叶的繁茂,大家就都去追逐绚丽的枝叶了,慢慢舍弃了学问的根本,也就是哲学。中国原本的私教,教的只是哲学。古希腊最早的“学校“不也是先哲们宣讲自己哲学理念的场所么。慢慢才有了六艺,有了arithmetic, geometry, astronomy, music theory, grammar, logic, and rhetoric (都用Latin教。。。)
那么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在专业如此细分的社会难道所有人都应该去学哲学么?必然不是。我理想中的教育,从文字开始,由哲学数学启蒙,按天资专于专业,对哲学的思考却应该贯穿始终,确是lifelong learning的真正含义了。现代教育由于对末节和技术的过于专注,导致每隔一段就有新的所谓“理论”、“模式”诞生。今天讨论学生为中心,明天讨论STEM,今天给小学生减负,明天给大学生增负。其实回头一看,都在讨论点皮毛,忘了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也分不出个高下。各种理论模式也多是昙花一现。自然的教育应该是从出生开始先认识身边的事物,形成天然的自然观。在自然观初具而语言能力也初具的时候(大约三岁),开始接触最具有想象力和最质朴的哲学,也就是神话。中文的山海经,英语的希腊神话。之后的初级教育,就做好一件事,学习语言。简体字我是不会让自己孩子去学的,至少也是繁体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弄清它真正的意思。英语亦然,每一个词,了解它的词源,词根,知道它真实的意思。把语言学好,为后面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还是对哲学问题的思考,都提供的不可替代的工具。语言的学习除了识字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的接触经典,进一步发展每个人自己的哲学观,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初级教育阶段是教育中最最重要的阶段,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很多人,由于各种所限,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了。识字的教育看似只在学习文字,其实文字是什么?文字包罗万象。对文字的学习其实自然的让孩子接触到了各种方面的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学习中文,很自然会讲到五谷,那么五谷是什么,这是不是农学?你认识日、月,这是不是天文?所以现在所谓的文理科,实在是不科学的讲法。什么是文什么是理?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中级和进阶的教育,才可以谈到所谓的专业,依照每个人的志趣、资质去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研究,赋之以现代生存的能力。中级的教育中,有了文字的功底,一方面可以继续研习哲学和哲学的近亲学科,另一方面,要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是所有理学的根基,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哲学是基于观察而产生的逻辑抽象思维,那么数学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连接。数学既有实体,因为数本身可以具象化,一个、两个、三个,这些都是可以有具象的。但是高等的数学又是抽象的。你弄一个矩阵的实体看看?你弄一个微分的实体看看?所以数学是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度。所以我认为,除了哲学家外,顶级的数学家应该也长寿。。。扯远了,如果这样的教育能够实现,那么于个人而言,是生命的极大丰富。为孩子们真正打开了一扇通往瑰丽世界的大门。于社会而言,既能保证文明的不断进步又能在进步的同时时时警醒人类,不会困于文明之中(不知道文明什么意思的建议先google一下什么是文明civilisation,对比一下文化culture)。那么很多困扰社会的根本问题,比如ethics就能大体找到出路了。补充一句,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圣贤而在于培养行为端正而快乐的普通人。所谓的“精英”教育有点误导,精英不是说培养出来的人都是精英,而是说本来能够有时间求学问的(思考那三个终极问题的)都是精英。。就好像不是吃燕窝的人皮肤好,而是吃得起燕窝的人皮肤好同理。说完了理想的教育再看看现在的教育都在干嘛,都在让孩子苦作舟啊。在孩子面前展现茫茫学海的无涯,让后鼓励孩子以有涯随无涯。结果呢,古人早说过了,殆矣。这个失职,在于老师。老师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像我phd毕业,顶多敢讲讲自己儿子(2岁半),但也就快要不敢讲了。现在的老师可真是无知者无畏。随随便便就敢站讲台,我佩服他们的勇气。老师看不到学问的全貌,所以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只能把学生留在那苦作舟。作的不好的,还被骂不努力不上进不聪明,孩子可怜啊。现代的教育呢,不过就是七拼八凑的捡了点学问的细枝末节,一股脑灌给孩子,然后赶紧让他成为社会的螺丝钉啊。再深的不好写了,怕被骂。顺着这个思路,倒是可以往深处想想。那些个所谓出人头地的,真的是机、缘、巧、合。自民国之后,中国已无大家,大抵原因就是哲学已尽,文字已藏。其实近现代西方也再没出过什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了,原因亦同。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