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欣0158 于 2022-3-30 09:22 编辑
春分后,正式进入壬寅年二之气, 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 此时的气候,由原来的温,变成了有点湿热。 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 “惊蛰春分二节。 冬时阳热,收藏于地下水中, 万物即随阳热之沉而蛰藏。 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 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而惊动也。” 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 此刻,封藏在地下的阳气升发的越来越旺盛, 天地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天的标配——当然是“春困”。
春季随着皮肤和血管的舒展,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 供给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对减少, 使得大脑皮层兴奋性受到影响,出现“春困”。 这也是人体身体机能随季节转换、气温变化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人体在春天存在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脏腑失衡的情况, 容易出现春天阳气生发不正常,从而引发“春困”。
为了不被其“困”住,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调整:
1、吃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春困与脾阳虚、湿浊内滞有密切关系。脾主升清、主运化,喜温升,恶寒凉,故饮食应避免寒凉、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少酸多甘,养脾脏之气。 2、动 动则生阳!春天天气转暖,白昼延长,是个适合运动的季节。我们常说人不高兴发脾气是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这些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节改善。“春练”也是这个季节的标配哦。 3、睡 《黄帝内经》载: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睡的好才能更好的缓解春困,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尽量晚上11点之前入睡,睡前可梳梳头,泡泡脚,帮助身体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