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厚朴中医论坛

搜索
查看: 852|回复: 7

回神而已——胡人最香的三顿饭

[复制链接]

6

主题

38

帖子

414

积分

筑基一期

发表于 2022-6-26 2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j01胡人9383 于 2022-6-26 20:24 编辑


作者,胡人:筑基一期毕业,美食营在读,养生班一期已报名。上海人士,现定居德国汉堡附近冷教堂市,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编辑,前国泰君安《君弘财富》杂志主编,现为自媒体《腕表天地》联合创始人。


回神而已
——吃过最香的三顿饭




作为一个吃遍大江南北,口水流遍布全球的吃货,忽然看到这样的题目,《吃过最香的三顿饭》,我居然脑中一片空白。


我可以轻而易举想出来的是,吃过最贵的三顿饭,吃过最撑的三顿饭,吃过评价最高的三个餐厅,吃过米其林星星最多的三顿饭,吃过菜品最多的三顿饭,吃过最新奇特的三顿饭,厨师长得最帅的三顿饭,配的酒最贵的三顿饭……不能再说下去了,耳边已经想起了徐老师那句经典的“贱人!滚一边去。”

为什么是“三顿”呢,是真的“一二三“的三,还是一个写意的概念用词呢,比如“三生万物“的三。


为什么是”吃”呢,喝行不行?比如母亲的乳汁,大病初愈后的一碗稀粥,还有比这更香的吗?


而且,什么是“最香”呢?我好想请教一下徐老师,好想问问临床班的师兄师姐们,以及一起参加线上美食营一期的同学们,还有一同共同学习2年的欧洲筑基班的同学们。


“三顿最香?我每一顿饭都吃的很香啊。”同在德国的上海姑娘美厨娘筑基一期同学徐班说。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们经常和我说,最喜欢和我一期吃饭,因为我吃饭的样子真的很香,她们很喜欢看,然后在我这个大吃货的气场感召下,她们也能不怕胖地安心多吃几口,反正体重这事儿,总有我给她们垫底就是了。“吃的香“这事儿,可真有些“鱼在水中不知水“的意思,因为我自己可真不知道,我吃饭,那么香呢。


厨房劳模,上海老爸

最香的三顿饭,这个话题,倒是让我想起,曾经去黑龙江上山下乡十年的上海知青——我父亲在饭桌上,反复和母亲与我分享的,那特殊年代里,他刻骨铭心的美食体验。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总是这样的话,“如今再也没有吃过这么香的XXX菜“。而那都是些极其我们这些80后看来极平常的东西,刚刚出锅冒着热气的卤水豆腐,拿工分记账兑换的,什么佐料也不放(因为没有),呼啦啦的一大碗吃/喝下去,那豆香在老爸说来,再也没在日后回到上海的日子里买到的各式豆腐里吃到过。还有在经过一天辛勤的劳动后,他和其他知青一起将从老乡地里”顺“来的埋在土炕的热灰里捂熟,照样没有任何君臣佐使,光杆司令一个,但,“那叫一个香。”


而作为一个上海人家,我家经常吃北方式的水饺,那是老爸和东北老乡学的面点。而每次吃,老爸几乎都要再说一次,他在下乡的时候,一年一次的畅吃水饺,上海小伙子们每人都能吃一脸盆,“那叫一个香”,“但是吃到后来实在吃不动了,老乡看到我们都害怕了。”

当然,老爸的美食记忆里,最香的,可能还奶奶给他煮的一锅茶叶蛋和五香豆干,给19岁的他从上海去黑龙江的绿皮火车上慢慢吃,因为那时候铁路慢,从上海到哈尔滨需要48小时,再转车到依安县需要总共60小时,就靠这些奶奶攒了很久的鸡蛋带来的安全感了。在日后下乡的日子里,每天都整理行囊,被其他知青取笑“每天都做梦想回上海”的老爸,之后下乡的十年里,还曾还收到过一次奶奶托其他知青从上海千里迢迢带来的红烧大排,浸在酱油汤汁里,因为天冷居然也可以一路保存。


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里,人们也许很难完整回忆起“一顿饭“的内容,能够在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都是一个个单独的食品,或者是一道主食,或者是一道甚至连主食都谈不上,却被当作主食来满足身心需要的食物。这一个个美食单品符号,却串联起人们最真实的饮食记忆。


上海人家“屋里厢”,好多是男人下厨房,妻儿点菜和做评委,我家也不例外,老爸负责一家人的伙食(和开销)。老爸下厨,至今三十多年,我小时候总是老爸忙碌的身影,早上忙着给我买早饭,小笼包,小馄饨,豆腐花,生煎包,麻球,糍饭糕……


暑假的中午也是老爸从单位骑着自行车回来给我做饭,有时候是单位食堂的外卖,有时候是他给我现做一菜一汤,等我长大些后,他会把食材准备好,让我自己加热,比如油炸汉堡肉饼,番茄炒蛋,炖蛋糊,榨菜蛋汤,红烧荷包蛋,这些都是我在老爸指导下,从小学会的拿手菜。


晚餐是三口之家的我们,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在那个工资普遍都不高的年代里,没有其他不良嗜好的老爸,在吃方面相当舍得花钱,总是让公用厨房的其他3家邻居们好奇探头来看,我爸今天又烧点啥。小时候我爸给我做的最多的(也是我最爱吃的)是这几道菜:清炖童子鸡汤,清蒸河鳗,胡氏秘制酱鸭*(我家姓胡),葱㸆大排,糟卤鸡翅,红烧羊肉,虾仁炒蛋,糟溜鱼片,凉拌皮蛋豆腐……(忽然觉得不能再写下去,因为疫情,我已经3年在德国没有回到上海家里尝老爸亲手做的菜了。)


而我妈妈的口味和我完全不同,基本她爱吃的菜我一个都不要吃,比如她最爱吃茄子,而我一吃茄子就舌头疼;她也爱吃毛豆,而我一吃毛豆就做噩梦,梦到头发里都长了一粒粒得毛豆。而我最爱的鸭子,羊肉,她都一概嫌弃它们独特的气味。因此我爸烧菜很头疼,总是要兼顾妻女的需要,我们各自爱吃的,他就少吃,吃不完的,他扫底。他说他的肚子是个无底洞,我小时候只觉得这样很搞笑,现在我却会留下眼泪。


我爸爸的胃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大小,因为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胃溃疡造成胃穿孔而切除了三分之二溃烂的胃部。这可能和他知青年代饥一顿饱一顿,而那一脸盆的饺子有关,更直接的原因,也可能是当时为了回上海只能用非常手段搞“病退“,为此他喝过一瓶盐酸之类的东西,以达到损害自己健康而得以回到家乡上海的缘故。这是他那个时候,唯一能够付的起的代价。


说老爸是厨房劳模,因为除了每天照顾我和妈妈的三餐之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爸还要将做好的饭菜,装在饭盒里,骑车送给独居的爷爷那里。天热就每天送(因为爷爷家没有冰箱),天凉快些就多做一些,两三天送一次。邻居都说老爸是难得的孝子。有时候爸爸会扔掉爷爷没吃完的剩菜,认为已经馊了,爷爷都会很生气地拦着,说没有坏,没有馊,蒸一下还是香的,还能吃的。


小时候我只能这么看着,听着,记着。也许长大以后我可以给爷爷买个冰箱吧。


小学暑假的时候,爸妈会把我送到爷爷那里照看,小时候我特别调皮,闯祸的事情没少干,跤没少摔,架没少打。而诸如上屋顶,和男孩子打架这些事情都挺消耗体力的,下午饿了,爷爷就会给我煮一个溏心蛋,配上加了白糖蒸熟的酱油,蛋黄将要凝固而尚未凝固,类似日本的“温泉蛋“,这个搭配至今我依然百吃不腻。这是我吃的最香的一道美味,它既不是一顿饭,甚至都不是一道”菜“,却实实在在是我记忆里的美食符号TOP 3之一。


每当如今再次吃到这样的溏心蛋,八十多岁的爷爷颤颤巍巍用扇子给煤球炉生火的样子就浮现在我眼前,煤球炉那不算好闻却很温暖的气息也若隐若现。这道美味,需要对火候有极佳的掌握,煤球炉不是煤气炉,生到刚刚够煮蛋的小火并不容易,稍微火大了时间久了,就立马便成为厚朴三大不能吃之一”白煮蛋“了。不过即便如此,哪怕偶尔爷爷给我做的溏心蛋失败成了硬硬的白煮蛋,我依然吃的很香,可能是顽皮的小孩子阳气足化得动,更因为那是爷爷唯一有能力给我做的食物,我很珍惜。


美食课上,徐老师说,做菜给对方吃,是一种爱的驯养,*(可能原话不是如此,但是我听到话后的意思是这个样子)。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为什么和爷爷奶奶的感情很深,他们病重时我都许愿把我的阳寿挪给他们些;而和外公外婆却很淡,他们去世了我也没有很伤心,那是因为爷爷奶奶经常做东西给我吃,而外公外婆那里却没有喂养过我啊。


中国人家庭里的感情,很难像西方人那样见面就拥抱,父女,母子哪怕子女成年后也会互相亲吻嘴唇,爱的表达如此简单直接明了。我们爱一个人,就做东西给TA吃,看TA吃的开心,我们就欢喜;我们爱一个人,就喜欢吃TA做的东西,我们吃的越香,TA就越觉得被需要被尊重而开心。

这就是东方人的爱的表达。不在拥抱亲吻里,在年年月月日日的一菜一羹之中。




中国巫婆,如何征服德国男子的胃

2019年下半旬,我正式移居到了德国,成为了一位德国媳妇,也告别了多年的主流财经媒体的记者无冕之王的身份变身为一位平平无奇的家庭主妇。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因为工作需要到处采访的关系,也曾多次出差欧洲,德国也跑过十几个城市,甚至比我的先生(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去过的德国东西南北边边角角的地方还要多,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面积和中国山东和河南省面积总和的国家,其各地饮食和文化的差异,尽不比中国大江南北差异小。比如大家都认为“脆皮咸猪手”是德国特色美食,其实那只有在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盛行;而东德地区,居然有一种清炖猪肉汤,不同于大部分西式汤都喜欢放奶油,或者烧的非常稠厚的风格,这种猪肉清汤清澈见底,居然非常有中式风格;而在富庶的温泉名城威斯巴登,我甚至吃到了堪比法餐般精致的德国大餐,小龙虾被去壳一个个剥出来成一盘,只留下一只完整的放在盘边做装饰让你知道你吃的是啥,颠覆了我对德餐傻大粗的成见;而德国北部靠近大海的城市鱼产丰富,汉堡每周日都有新鲜鱼市,野生的北海虾个子非常小,晒干后连皮吃带着天然的海水味十分甜美。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食确实不是大部分德意志人民的第一要务。和法国的餐桌文化相比,德国主流的饮食是实用简单,而略显粗糙的。在法国,人们每顿正餐至少花2-3小时,意大利西班牙人民也是将美食放在类似于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位置,而在德国,许多大公司只给员工30分钟的午休时间,啃一两只面包大概是够的,而对于流水线上的工作,8分钟的早餐是公司给到他们的免费礼物,计算在工作时间内。


传统德国人,一天只有一顿热餐,其余2顿就是面包夹芝士,冷肉,或者涂抹各种果酱,面包色拉酱而已。当我们去德国朋友家做客,一般他们也就是准备一大锅热菜,一个冷色拉,再加上饭后甜点,已经属于贵宾待遇。更多时候,天气好的情况下,一堆朋友围在一起烧烤加啤酒,已经是他们的美食天花板。


难怪我的先生小德,在之前在上海工作的两三年时间内,经常碰到中国人的“圆台面”就感叹,比他们一年一度的圣诞大餐还丰富。而我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四菜一汤这样的日常上海家庭用餐标配,在他看来都是节日庆典的盛宴。今年春天,在疫情两年欧洲各地陆续解封后,当我们一同去法瑞边境伏尔泰小镇出差时,他都不敢相信,如此看起来破旧古老平平无奇的非旅游景点的法国小镇,却到处是餐厅,除了法餐厅以外,意大利菜,中餐,印度菜等五花八门,且家家晚上爆满,如果不事先预约根本吃不到。法国人民有有多么爱吃,多么重视吃,多么愿意为吃花钱,可见一斑。而上个月,我们在希腊小岛圣多里尼度假,闻着海水味吹着海风,吃到飘然若仙的海鲜大餐,配着希腊传统茴香酒OUZO,席间吃到欢喜便起身跳舞来的人们是那么热烈奔放,若所爱在外。这些“非德式”的经历,也慢慢改变着这个德国男子,在我们共同生活之前自他二十岁在工厂学徒以来,所保持的八分钟吃完一顿饭的习惯。


移居德国,对我而言绝对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告别昔日人前米其林数星星人后泡面来一桶,工作全球飞作息混乱的浪人生活,开始适应一个职业家庭主妇的新角色。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学习料理家务,学习洗衣机怎么用,烤箱怎么用,饭菜怎么烧。好在爱吃的人,做菜总是有天然的动力。在德国家里附近我试遍了所有的中餐厅,却没有一家能让我满意,这也是促使我解锁一道道菜品的实际原因。大约在最初在德国的两年时间里,我几乎只按自己的口味做菜,先生爱吃就吃,不爱吃就啃他的傻面包去,我不会参考他人对于我烹饪的评价。因为在异国他乡,父母不在身边,如果我不做完全符合自己口味的菜来满足自己,那就没有其他人能来满足我了。人先要爱自己,把自己吃美了,才有能力爱别人。


单只是为了在德国家里吃螺蛳粉,豆豉,鸡爪,皮蛋等这些中国气质鲜明食物,小德不晓得恼火了多少次,每次我煮螺狮粉,他都非常生气,“你是在煮屎吗?”而泡在厨房水池里解冻的鸡爪,总让他吓得不行,一开始的时候他居然会干呕,“这好像是婴儿的手啊,你是巫婆吗?”


而他对我啃骨头的声音特别敏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厨房啃着自己卤的鸡爪,就着小酒,刷着美食主题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下菜,忘记了外面还有个德国傻丈夫,就是我在德国生活里最享受的美食体验了。


疫情后定居在德国的日子里,早餐一碗面,可能是小德接受度最高的中式美味。哪怕是一碗出前一丁速食面,或者辛拉面,加上一个水波蛋(溏心),撒上一些绿叶菜,周末时再加上一块煎过双面的午餐肉(德国这里同款产品叫“早餐肉”Frühstückfleisch),就是让他大呼“我是全德国最幸福的男子”。有时候心里也真是同情他,略施小计,他就这么容易被满足啊,毕竟那只是速食面啊。转念一想,也难怪如此,毕竟其他德国男子,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只是在啃千篇一律的冷面包加冷肉冷芝士冷果酱而已啊。不过,有一句说一句,傻大粗的德式面包亦有其可取之处,就是在于大部分面包就是纯干粮,没有奶油也没有糖或盐,但是内外却会放各种谷物的种子,还有葵花子,南瓜子,麦片,罂粟籽等都是洒在面包外层的常见配伍,烤的内软外脆。而德系黑面包更是五谷精华的浓缩版,且经过发酵程序,营养之高更适合不怎么可爱的德国冬天。有着这些五谷之精打底,这可能也是他们能够罩得住用生猪肉酱配新鲜洋葱粒和胡椒粒涂抹面包吃的原因吧。


随着包子,饺子,馄饨,煎饼果子等面食,和我在德国网购各种食材的解锁程度越大,小德的幸福指数也越高,感叹自己是”全德国最幸福的男子”的频率也越来越多。习惯吃米饭的我,也因为居住地的变化,(我们住在德国北部,接近中国漠河地区的纬度),也变得越来越爱吃面食。在学习了厚朴的筑基和美食营课程之后,我也找到了理论层面的支持,面食偏热性,米食偏寒性,从上海到德国北部,除了水土差异之外,更直白的是面临年平均气温15度以上的差异,身体,知道答案;口味的变化,就是身体应对水土变化的解决之道。


作为厨娘的日子里,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菜,需要些来自外部的灵感,就会问小德,今天的某某食材,我是炒呢,还是蒸,或者做汤?你想吃香辣的,还是糖醋的,或者红烧的呢?


他常常会说:随便你怎么做,你才是厨房里的巫婆,让你的魔法做主吧。我都爱吃。(潜台词:“如果你做的我不爱吃,我还是可以去啃黑面包。”)


于是,我就尽情做我的腌笃鲜(咸肉来自德国伊然同学手工制作),梅干菜烧肉(梅干菜来自荷兰Cherry同学的家乡快递——她们都是筑基一期和美食营的双料同学,未来一会一起进修养生班),使用中式炝锅手法做的意大利肉酱面和白葡萄酒奶汁青口贝,用上中式大料的匈牙利炖肉,以及自制金橘酱做馅儿的汤圆,自家菜地现摘生菜的煎饼卷菜,钓鱼爱好者小德带回来的新鲜鲑鱼做的诸葛烤鱼……凡此种种,大多因地制宜采用德国当地食材和中式烹饪理念,用融合的手法演绎一个中德家庭日常的餐桌艺术。


吃的香,对我而言,是个日常生活的常态,毕竟我是一碗五常白米饭都能吃出颅内高潮的吃货啊。而“最香”可能发生在我自己种菜之后。从最初的油麦菜,豌豆苗,番茄,芹菜,各种西餐常用香草,到后来的韭菜,香椿,香菜,紫苏等等,最让我惊艳的是茼蒿。今春我分别在花坛里,和花盆里都种了相同的来自中国的茼蒿种子,在同样的气候下,它们居然呈现了不一样的味道和质感。直接种在花坛里接地气的茼蒿更嫩,且是我可搜寻的记忆里,第一次在白水煮蔬菜里吃出了鸡汤的味道。但是那个味道大约也只有3-5天,大约在小满后,芒种前,过了那个时期,割下的茼蒿,就不再是那个味道。


此时此刻,看着纷纷落下滋养花坛里鲜花与蔬菜的雨水,我感谢着上天又让我节省了水费(德国是全欧洲能源最贵的国家之一);再者,我忽然明白了,雨水不仅仅是水,它是气,带着天的能量而来亲吻交媾着大地,这才是万物生长,供养人类生命的源头。厨房里各种烹饪技巧的小魔术在天地造物的大气象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有天地之气的食材,才是一切美味的根本。与其说我们是在用五味滋养五臟,不如说,我们是通过食物和味道这个载体,在采天地之气啊。


托小德的吉言,您看,可不是,我越来越像个能够感受天地造化的巫婆了吗?




梦中的饮食,忽然有了味道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梦到家乡的美食。哪怕晚上是商务宴请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十几道盛宴,当晚我却会依然梦见在吃一碗上海街头最寻常不过的小馄饨,或者小笼包,或者苏式糯米糕点。区区几元钱,却满足到每一个毛细孔。


梦中常见的场景是,我在一条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的小吃街上逛着,我这家看看,那家瞅瞅,兴奋异常,心痒难耐,每个都想吃,难以做决定。当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一个摊位前,买到美味拿到手上准备吃的时候,不是东西掉到了地上,就是醒了。总而言之,梦里的美味我是吃不到的。

也有很偶尔的情况下,我居然咬下了梦里的美味,可是毫无味道,因此醒来心中依然空落落的,叫人伤心。通常这一天,我就会尽量在现实种寻找,或者自己烹饪梦里的美味,以此安慰那份失落的情绪。


有趣的是,不知不觉,近两年来,我梦里的食物不仅吃到嘴里有了味道,而且还有香味,甚至这种味觉嗅觉的感受,比现实中的还要强烈。难不成是,受限于在德国不能达成的某些家乡的美食愿望,却在梦里却实现了?掐指一算,这可不是上了筑基一期课程后,慢慢所发生的事情吗?这是“通神”的节奏吗?哈哈,不知道,也许,借由梦的渠道,在我的潜意识里,慢慢“回神”了吧。


更有趣的是,在上了差点错过的美食营课程之后(因为其实本来不打算上的,因为想着筑基课程毕业后,直接连着上养生班就好,但是幸运的是,筑基一期的法国高同学送了我一套给家人多买的美食营课程,感恩),我几乎很少再梦见再梦里吃什么东西。


记得徐老师的《梦与健康》的书里说,梦中饮食,大多是脾实或者心火旺的问题。如此分析,大概率的可能是,梦中不再找东西吃说明一方面我的臟腑健康得到了提升,而更重要的是心神方面,我的饮食愿望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满足,不再需要梦中释放白天未曾被满足的欲望/愿望了吧。这,不正是我在现实中也“回神”的一种表现吗?


是啊,回神而已。就在用心种一小块儿自留菜地,做一道悦己的菜肴,品一味食材的滋味,感受食物传递的天地之气和烹饪者的心意之间。如果烹饪者爱你,且有心有力,而你自身也清澈敏感的话,那饭那菜,你定能尝出滋养心神的爱的味道。

我亲爱的美食营同学们,咱们没事儿偷着乐吧。这得有多大智慧和福气,才能让徐老师本师手把手教我们烧菜吃饭,回神回春回天呢?


而且只要999。





PS:本来是想配些图的,作为一个搞过自己摄影展的摄影爱好者,图像表达也是我喜欢的方式。但是记得徐老师大部分的书也是不配图的。徐老师说,纯文字表达是高级的东西,也是作者和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能量的交流。那我这次,就先不配图了吧

谢谢你,看到这里,为此文点赞,是你我间同频共振的爱的感应。

+142

最近谁赞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167

积分

築基四期

发表于 2022-6-26 22:39: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文章,灵巧心思!感谢你的字字句句,吾心有戚戚焉。
+11

最近谁赞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8

帖子

414

积分

筑基一期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22:5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j04孙晓萌6469 发表于 2022-6-26 22:39
锦绣文章,灵巧心思!感谢你的字字句句,吾心有戚戚焉。

感恩孙同学的鼓励和心心相惜
+11

最近谁赞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71

积分

筑基一期

发表于 2022-6-27 14:1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吃货,巫婆到厨神的回神之路。
+11

最近谁赞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8

帖子

414

积分

筑基一期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4: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j01王伟0528 发表于 2022-6-27 14:11
从吃货,巫婆到厨神的回神之路。

感谢同筑基班同美食营同上海老乡同德国媳妇的王同学的鼓励,咱跟着厚朴一路学习,一起“回神”,“通神”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11

帖子

2799

积分

筑基一期

发表于 2022-7-2 16: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厚朴公众号看了上半部,找到这里看完全部。真好!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8

帖子

414

积分

筑基一期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0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zj01黄春莲6543 发表于 2022-7-2 16:24
在厚朴公众号看了上半部,找到这里看完全部。真好!

谢谢同学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9

帖子

2052

积分
北京市

筑基七期

发表于 2023-6-10 17: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鄉縱有千般好,夢裏思鄉美食美!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厚朴中医论坛 ( 京ICP备2020041135号-1 )

GMT+8, 2024-11-21 22:35 , Processed in 0.481160 second(s), 18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