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厚朴中医论坛

搜索
查看: 790|回复: 3

《黄帝内经》与教育国际化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15

积分

征文参赛

发表于 2018-12-18 12: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媛墨尔本 于 2018-12-18 12:57 编辑

《黄帝内经》与教育国际化研究 【1】


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因为学习《黄帝内经》确实是为了打开我研究国际化的思路。研究到了瓶颈期,受高人指点,顿悟以天下为概念的中国才是最可能实现文化的兼容并包而非源于城邦固于基督教的西方。继而意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匮乏。于是开始寻经问典。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它包含了哲学、意识形态、文学、礼仪、建筑、音乐、艺术。但是说到底,这些又相互融通。学习《黄帝内经》也是机缘巧合,才发现里面蕴含了这么多的中国古典自然观、价值观、生活观和社会观。仅仅两天的学习,就受益颇多,思路泉涌,对研究确实大有助益。

拉回国际化问题,我说研究到了瓶颈期是因为做完了国际化评估发现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再继续做下去,无外乎就是复制粘贴这种低端量化繁殖了,没意思。想突破却不知道方向。意识到国际化其实最终是跨文化后,终于打开了新思路。跨文化可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做到的,只有真正自觉于自身文化,又对其他文化熟练掌握的才可能真正的实现跨文化。我们现在所讲的国际化,不管是学生、学术人员的流动,还是合作研究、或者交流项目,其实都是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就是所谓的mobility和presence。流动和呈现是前提,可以让文化彼此接触。但是接触并不自发产生融合。接触为融合提供了机会,没有接触自然谈不上融合。但是仅仅接触,不足以使国际化迈向下一步,也就是文化的融合。接触到融合之间,可能还有另一个阶段,就是共存。文化的共存属于费老讲的美美与共阶段。不需要美人之美,也可以实现美美与共。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各从其欲。每个文化各自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共存于世。了解、知道其它文化的存在,非惟我独尊。融合需要能够美人之美,需要高下不相慕。这里有两层意思,美人之美比较好理解,解释能够欣赏其他文化,这一点中国算是做到了,而且做的过了。因为欣赏之后还要能高下不相慕。这里的高下不要误解,不是说文化有高下,而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没必要互相羡慕。如果美人之美之后,彻底放弃了各美其美或者说不能够再乐其俗,那其实是在走反路了。至于融合之上,我认为不是所谓的天下大同,而是真正形成了一种基于全人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同文化共同贡献的结果。有了这种人类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去解决人类真正关心的面临的问题进而达到皆得所愿的境界。当然,这些问题可以在器和术的层面,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在道法。这个写起来太长,可以单独再开一篇。总体而言呢,现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已经基本实现,正处于共存的尝试阶段,所以还是会不时爆发矛盾。如果共存阶段进展顺利,那么会继续向融合及最终的人类智慧迈进。这应该大体就是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了。

至于刚才说到的共存并不会自发的产生融合。这个问题是我当下的关注点。首先,跨文化,谁在跨?跨文化交流,交流的是什么?谁是文化的使者?大学校园里的留学生或者来自他国的学者是文化的使者么?他们能展现各自的文化么?别人不敢说,反正我不能。自称毕业于北大的文盲是毫不夸张的。我了解中国文化么?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什么?别说文化,我连中国字都不识,何谈文化?听了徐老师讲内经才知道,原来衣是衣,服是服,裳是裳,原来心指的是神,原来恬(三声)是自己抚慰自己的心伤。。。这不是文盲是什么请问?认字不识字,标准现代文盲。感叹一句,这么多年的语文都在教什么啊。。。既然这些个活动的文化载体其实都不能真正的代表其文化,那么简单的presence又怎么能够实现文化的融合呢?现在的跨文化交流,不过就是停留在看西洋镜的阶段。这一阶段呢,19世纪中国就经历完了,那时候是中国人看西洋镜。现在呢,西方开始经历中国19世纪的路,随着亚洲国家出国留学的日益发展,西洋人终于得以看东洋镜了。曾经看过西洋镜的中国人,有一批开始要向文化融合发展了,可惜,天时不许。封建军阀交替接着抗战内战,确实不是个静心做学问的好时机。其实本来,中国真的有机会领路跨文化的。有幸提前看过东洋镜的西方人,天资高的,无不惊叹于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哪是一天两天能弄明白的,于是虽偶有罗素、李约瑟、汤恩比的遗作,却也不过沧海一粟。至于文化的流通和呈现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成融合,这一点我还没想通,所以需要继续研究。研究明白了,算是我对国际化问题的一个卓越贡献。

罗里吧嗦的写了一堆,再说点个人对这两天学习的感悟。内经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居然是“生而神灵”。听了徐老师的讲解,了解了人无爪牙之利无飞鸟之敏却能够生存于世,是因为人“生而神灵”。也就是说人有与生俱来的与天地沟通的本领,能够本能的趋利避害。当然,有的人这种能力强点,就是巫,尤其是女性,有先天优势。能力弱点的,再加上工业化社会的不断摧残,这点神灵早就耗尽了。这一点我自己真的深有体会。这个本能的趋利避害,体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要选择不违背身心健康的职业,或者说能够愉悦身心的职业。之前我就写过,商业社会创造了太多的本不存在的欲望,广告啊,代购啊,小红书啊,都是在创造欲望。屏蔽这些,志闲不一定,但是少欲还是可以的。曾经自己也做过一段时间的代购,但是凭借着所剩不多的灵气,还是及时刹车了。至于戒tb,不做金融投行咨询,以此类推,也是一样。凡是让七情浮动,六欲升腾的,都能自觉的远离,感谢生而神灵,否则真就万劫不复了。继续修习下去,会不会以后发展的第六感十分强大呢。。。虽然只学习了两天,却已经收获了太多。要感谢的太多,都归于机、缘、巧、合这四个字吧。

未完待续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15

积分

征文参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2: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征文有字数限制,只能把后两篇发在评论处了。

《黄帝内经》与教育国际化研究 【2】


天下学问,出自一家,同根同源。终极的学问是什么?就是如何理解自然(天道),如何理解自身(人欲),如何生活(行)。天道,对应了哲学和自然科学。人欲对应了心理学,文学,人类学。。。行指技术,行为学,经济、管理、法学都属于行的范畴。于是得道的大家就所谓知行合一。这里面先要知,也就是了解。了解天道,了解人欲。知之后,就是思考如何生活,也就是行。连知都没做到,谈不上行。所以天下的学问,都离不开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那么不同时代、地域构成的客观条件,使得人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到了不同答案,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一样,人类发展到今天,有多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就有多少学问。于是就有了学海无涯。既然无涯,可不得苦作舟么。

知道了学问是什么,就知道了该如何做学问。想做学问,去读原著,读学问产生之初的著作。所以东学呢,可以看看春秋时期,不用尽看,挑各类鼻祖读读就可以了。西学呢,肯定逃不过古希腊、罗马的那几位先哲了。后世经典,都是在对先贤学问的解读和延伸,这个就没必要尽学了。现在之所以都读一些近代经典,是因为解读先贤学问的工具已经被教育忘得差不多了。中国人读不了文言文,连繁体字也废弃了。要是简化字学的好,还凑合,但是多数像我这种认字而不识。怎么做学问?西方也没好到哪去,连精英学校都不讲拉丁语和希腊语了,所以说,舍本逐末就是无奈的现状了。现代所有的学问,都源于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加上文明的发展,逐渐细化,于是有了现在所谓的专业。所以我理解王国维的学无新旧、中西、有用无用是说天下间所有学问研究的终极问题都是一样的,自学问之初发展至今,虽然面貌已与之初大异,但核心未变。无论中西,教育都在经历着一个哲学地位不断衰减的过程。因为枝叶的繁茂,大家就都去追逐绚丽的枝叶了,慢慢舍弃了学问的根本,也就是哲学。中国原本的私教,教的只是哲学。古希腊最早的“学校“不也是先哲们宣讲自己哲学理念的场所么。慢慢才有了六艺,有了arithmetic, geometry, astronomy, music theory, grammar, logic, and rhetoric (都用Latin教。。。)

那么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在专业如此细分的社会难道所有人都应该去学哲学么?必然不是。我理想中的教育,从文字开始,由哲学数学启蒙,按天资专于专业,对哲学的思考却应该贯穿始终,确是lifelong learning的真正含义了。现代教育由于对末节和技术的过于专注,导致每隔一段就有新的所谓“理论”、“模式”诞生。今天讨论学生为中心,明天讨论STEM,今天给小学生减负,明天给大学生增负。其实回头一看,都在讨论点皮毛,忘了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也分不出个高下。各种理论模式也多是昙花一现。自然的教育应该是从出生开始先认识身边的事物,形成天然的自然观。在自然观初具而语言能力也初具的时候(大约三岁),开始接触最具有想象力和最质朴的哲学,也就是神话。中文的山海经,英语的希腊神话。之后的初级教育,就做好一件事,学习语言。简体字我是不会让自己孩子去学的,至少也是繁体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弄清它真正的意思。英语亦然,每一个词,了解它的词源,词根,知道它真实的意思。把语言学好,为后面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还是对哲学问题的思考,都提供的不可替代的工具。语言的学习除了识字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的接触经典,进一步发展每个人自己的哲学观,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初级教育阶段是教育中最最重要的阶段,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很多人,由于各种所限,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了。识字的教育看似只在学习文字,其实文字是什么?文字包罗万象。对文字的学习其实自然的让孩子接触到了各种方面的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学习中文,很自然会讲到五谷,那么五谷是什么,这是不是农学?你认识日、月,这是不是天文?所以现在所谓的文理科,实在是不科学的讲法。什么是文什么是理?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中级和进阶的教育,才可以谈到所谓的专业,依照每个人的志趣、资质去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研究,赋之以现代生存的能力。中级的教育中,有了文字的功底,一方面可以继续研习哲学和哲学的近亲学科,另一方面,要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是所有理学的根基,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哲学是基于观察而产生的逻辑抽象思维,那么数学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连接。数学既有实体,因为数本身可以具象化,一个、两个、三个,这些都是可以有具象的。但是高等的数学又是抽象的。你弄一个矩阵的实体看看?你弄一个微分的实体看看?所以数学是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度。所以我认为,除了哲学家外,顶级的数学家应该也长寿。。。扯远了,如果这样的教育能够实现,那么于个人而言,是生命的极大丰富。为孩子们真正打开了一扇通往瑰丽世界的大门。于社会而言,既能保证文明的不断进步又能在进步的同时时时警醒人类,不会困于文明之中(不知道文明什么意思的建议先google一下什么是文明civilisation,对比一下文化culture)。那么很多困扰社会的根本问题,比如ethics就能大体找到出路了。补充一句,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圣贤而在于培养行为端正而快乐的普通人。所谓的“精英”教育有点误导,精英不是说培养出来的人都是精英,而是说本来能够有时间求学问的(思考那三个终极问题的)都是精英。。就好像不是吃燕窝的人皮肤好,而是吃得起燕窝的人皮肤好同理。说完了理想的教育再看看现在的教育都在干嘛,都在让孩子苦作舟啊。在孩子面前展现茫茫学海的无涯,让后鼓励孩子以有涯随无涯。结果呢,古人早说过了,殆矣。这个失职,在于老师。老师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像我phd毕业,顶多敢讲讲自己儿子(2岁半),但也就快要不敢讲了。现在的老师可真是无知者无畏。随随便便就敢站讲台,我佩服他们的勇气。老师看不到学问的全貌,所以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只能把学生留在那苦作舟。作的不好的,还被骂不努力不上进不聪明,孩子可怜啊。现代的教育呢,不过就是七拼八凑的捡了点学问的细枝末节,一股脑灌给孩子,然后赶紧让他成为社会的螺丝钉啊。再深的不好写了,怕被骂。顺着这个思路,倒是可以往深处想想。那些个所谓出人头地的,真的是机、缘、巧、合。自民国之后,中国已无大家,大抵原因就是哲学已尽,文字已藏。其实近现代西方也再没出过什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了,原因亦同。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15

积分

征文参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媛墨尔本 于 2018-12-18 12:58 编辑

《黄帝内经》与教育国际化研究 【3】

学问从哪里来呢?我们现代的学问,都是先人一辈辈传下来的,那么先人的学问又是哪来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追根究底,对现代教育学是有意义的。我想学问的形成,无外乎观察和思考。所以学字之义应该是观察。问这个字很妙,问就是自问,自问是什么呢?就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思考。只观察,不思考,没有积累和归纳。只思考不观察,就是空想。观察和思考,缺一不可。就像和牛顿同时期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牛顿就琢磨出了万有引力呢?因为他有发问。看内经惊叹于古人对自然观察之精,也惊叹于古人思考之深。无论是学习内经还是当初读埃及文明,都不愿意承认在先于我们当代所谓高度文明如此之久的时代,居然可以孕育如此精妙的文明和思想。不愿承认是因为深受唯物主义教育多年,不能相信发展的倒退。甚至于现代还有些学说,将埃及文明归功于外星文明遗留在地球的遗迹,这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观察之精和思考之妙的呢?为什么在生产力远胜古代的当代我们却做不到这种程度的观察和思考了呢。因为观察和思考,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力,是人生而神灵与生俱来的能力。古代社会功能简单,模式质朴,所以人能够精神内守,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观察和思考上, 而不会牵挂着事业的升迁,房价的波动,孩子的入学。。。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本来可以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思考,但结果却是创造了更多的欲望。于是观察和思考的都不够,结果与自然,与自身的沟通就少了。于是丧失了人本身的灵气。加之现代庞博的知识积累和高度的专业分化,给教育造成了一种困境。因为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所以没有时间给学生去观察和思考,都是直接填给学生。这种缺乏观察而直接得到的知识,就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所以想要成为“有学问”的人,不一定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只是其中的一个路径,比较适合平常人的路径。至少我个人认为,如果天资很高的人,通过观察和思考,也可以悟道。这也就是各家各派开山鼻祖的悟道方式了。不是说六祖慧能都不识字么。现代的学问之所以做的这么艰难又少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过程的逆向。我们在经历一种回推的过程,就好像已经知道了答案,按着这个答案,推导解题的过程。这种逆向回推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自然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却得到的很少。

想通了这一点,对于现世教育的意义在于,在这个已然高度文明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人为的痕迹,但是至少在学业还没有太重的孩童时期,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观察自然,观察自我的机会。尽量少的去沾染所谓工业文明的炫酷产物,以避免过早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一点上,土澳做的挺好。孩子们基本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早7点起晚7点睡),一到周末,不是拖家带口的hiking就是bush walking要么就surfing,商场一律6点关门。。。

有时想想,还真的挺羡慕返璞归真的生活。周围只有虫鸣鸟叫、空谷留声。随四季时节变化而作息,吃的是自然生长的食物,没有高度发达也高度复杂的俗事纷扰,每天的乐趣就是采集、耕种、和悟道。。。。其实这种亲近自然的天性和喜悦,是中西方共通的。在现在这种声污染和光污染都及其寻常和不可避免的社会,其实只要静下来稍微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我相信对工业产物的抵触是非常容易捕捉到的。就我自己而言,如果一天都要呆在开灯的室内或者在有机械噪声的地方呆上几分钟,身体各种不适马上就反映出来了。要真能终其天年,我也不在乎60才退休了,反正还有60年可以用来随心生活。拿出前60年奉献社会也还说得过去。

同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被琐碎的事情和一些无谓的欲望分散了,那么自然能够在学问上取得的成就就少了。所以我总认为,真正的学者其实是心无旁骛的,在琢磨学问的时候,人都是全神贯注的。我导师曾经说我,当我写起论文的时候,时空仿佛都停止了。当下的那刻,我周围的人事物都不存在,存在的就只有我眼前的文章。这种境界,其实是非常愉悦的。那种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放佛精神得到了沐浴一般。那些个一面“治学”一面沽名钓誉、各处走穴的“砖家”,恐怕伪学者居多。

上一篇写了学无新旧、东西,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学无东西,那么为什么东西方文化、文明又有鲜明的区别呢。区别是表象,因为学问是人对自然、自身的观察和思考,那么在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受到不同的时空影响(天时、地利),自然得到的学问也不一样。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自然资源丰富,文明也就发源的早一些。人们获得生存必需品相对容易,所以有更多时间观察和思考。这一点,同样可以用于解释生发更早的埃及文明。至于东西方文明和文化是如何受到时空影响继而呈现不同的,这个就要靠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去细细梳理了。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点可以去探究的。比如中国文明源起道家,道家是尊崇女性的,也就是崇尚感性的。而女性的地位在欧洲文明中却保持低下,这也就难怪其对理性的强调远远大于感性。这种哲学观的差异,表现在文明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学、建筑以写意见长,自得于形散而神聚。西方文化、文明以写实和逻辑见长。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一直被西方批判逻辑性差、辩证性思维能力低。其实这里面是受不同哲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东方的哲学观还重视对虚的调养、修炼。所以有中国的站桩调神,有印度的瑜伽调吸。西方重视实的训练,每天不在健身房跑个几十分钟,基本会被鄙视为不健康的作息。。但是随着冥想和瑜伽甚至太极在西方的兴起,西方人也愈来愈多的走上了养虚的道路了。东方哲学观强调中庸、顺势而为,意在凡事不走极端,因势利导。西方强调突破极限突破自身,每天能追求更好的自我。。东方哲学擅长于避免问题的发生,所以教人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西方哲学擅长解决问题,特别适用于对具体境况的分析和理解。我西方哲学的素养不高,但是十分钟爱Schopenhauer的观点,因为看完之后,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都能安然处之。这个写下去可以做一篇博士论文了。。但是最根本的观点差异,我觉得还是关于对人自身的认识。东方哲学强调人生而神灵,人性本善,其实骨子里是自视甚高的。西方呢,原罪,人生来就带着原罪,所以要洗礼。骨子里,其实自己鄙视自己的。如果人生而原罪,那么又怎么可能是万物之灵呢?

既然学无中西,那么学有高下么?东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百家争鸣的百家可不是一个虚指了,是真的有百家了。这百家之中,又是谁比谁高呢?其实我觉得学也没有高下。不同的哲学观说到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不同的theoretical framework。每一种framework都可以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当中。具体一个人更喜欢或者更接受哪派的学说,其实就是这个人觉得哪一派的框架更适合他用,用起来更顺手一些。所以各学各派都后继有人。你看,内经就是高,解决了困扰我多年,从博士开始就没解决的对theoretical framework的理解。。

既然东西方对文化的表象是不同的,那么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跨文化。之前讲过,跨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种人类的共同智慧。听了徐老师的内经,觉得对“和”字的讲解实在精道。如果把费老的美人之美后一句改为天下大和,这就准确多了。这一个字的改动,几乎消弭了现在文化间所有的争端和冲突。因为求同, 所以总想着比个高低,总想着同化其他文化,总想着争个你死我活。如果求和,和而不同,彼此制约又彼此成就。发挥各自文化的长处而为人类智慧添砖加瓦,这不是一件乐事么?那么要想去为人类智慧做贡献,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跨文化,而是各美其美。如果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很好的去掌握,而去谈学习其他的文化或者跨文化,那真是力所不能及。所以我觉得在国外呆过几年的就敢称自己熟悉西方文化,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相当无畏的。自己的文化都没学明白呢,要去学习一种不熟悉的异生文化又是何等艰难呢。虽然我不认为现在的文化交流主体是合格的文化使者或者说有去跨文化的能力,可也不能把大家都回炉再造重新学习一遍自身文化吧,那么教育的国际化出路在哪呢?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鼓励学术界的东方学者在研究国际性问题的时候多关注自己本国的context, 比如比较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本国情况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现在是优势认识的少,不足看到的多。多宣传我们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智慧做贡献。高段一点的东方学者呢,可以尝试多用自身文化的理论框架来解读当下问题,再和西方框架下的解读去碰撞,自然会有火花。所以东方学者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利用这种资源为学术界注入一股清流。否则就是空有东方学者的表,实则内里早已西化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说过,打开人类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中文、外文、数学和科学的方法。很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放着自身带的钥匙不用,非要拿斧子凿锁。。。对于留学生也是一样,虽然现代教育中的哲学观和文化观实在谈不上正本清源,但是毕竟受一方水土滋养许久,身上或多或少总是有一些痕迹的,如果老师们可以多去鼓励他们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那么这种思考所呈现的答案就或多或少带有着其文明最朴素的哲学观的烙印。只有达到如此层面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跨越,继而迈向文化的融合。现在意识到这点也还算是为时不晚吧。写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在教育子女上少走一点弯路,少费一些精神。抓住教育的本质,就可以避免被各种“理论”、“模式”、“项目”忽悠了。家长清醒了,孩子才能少受罪。

<全文完>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9

帖子

67

积分

健康营

发表于 2018-12-21 21: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好长好混搭。。。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厚朴中医论坛 ( 京ICP备2020041135号-1 )

GMT+8, 2025-4-11 08:57 , Processed in 0.289937 second(s), 6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