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厚朴中医论坛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1

怅然遥相望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85

积分

征文参赛

发表于 2019-1-15 23: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廖建文深圳 于 2019-1-20 09:36 编辑

电影《无名之辈》里面,一段富有哲学思考的对话:
    “你说为什么会有桥?”
    “因为路走到头了。”
     数年前买回的《黄帝内经》,被当作“愚者佩之”的装饰品。 直至12年有幸遇见先生,搭起“愚者”与《黄帝内经》之间的桥梁。古话说:“祖师留下法,惜无传法人”,正是先生的出现,让《黄帝内经》的传承得以继续;《黄帝内经》也透过先生得以彰显,变得鲜活。
     慢慢地,“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我命由我不由天”、“根据天地的节奏去生,去活,这样才能活的长,活的久”等,像武功心法言犹在耳,大脑好像刷了一遍程序,颠覆了许多斯通见惯的事实。我的想法是:我们成不了医生,要至少方向不要错了,习得一些理论,做个有知觉的人。与先生虽素未谋面却产生了可观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首先是对文字的认识。以前对“天人合一”似懂非懂,之后了解到婚礼原来在黄昏进行的,代表阴来阳往(女嫁男娶)之意,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阅读过《字里藏医》也有相同的经验,作为节目的进阶读物,《字里藏医》还原每个字本意,普及了许多通俗易懂的人体运作机制,用了众多案例加以生动形象说明。
     如消化,消是大块体积物质变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化呢,是外界摄入的物质变成人体一部分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用了“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的典故,说明能消不能化。其中特别提到要保持小肠的温度,确保酶的正常工作,这才是过敏的原因。真的是认识了中国字,有些症状也就清楚了。

      由消化引申到对食物的认识。以前“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百毒不侵。现在吃莲藕汤也能拉肚子、偶尔喝鸡汤还上火,这些都是不分辨自身体质与食物属性,贪图口舌之快的恶果。收听节目后,也规劝身边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喝冷饮、吃海鲜、早上喝绿茶等,反而自己变成了异类, 常以“养生达人”被调侃。
     针对脾胃功能不好,“四大”:绿茶、牛奶、冷饮、水果就很少碰了,日常也会百度下食物的寒凉温热。偶尔也有管不住嘴的时候,吃坏肚子。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也体会到食物对人的影响,有几次冬天喝红酒,手脚发冷,浑身哆嗦,下次就长记性了。


     还有是对情绪的认识。因工作上的压力,应该也经络不太通畅,有点想不开,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无中生有”成了有形的癥瘕,造成肝郁脾虚:1、肝郁伴随的肝火造成口腔生疮,吃饭只能一边嚼;2、最厉害的时候,胃不蠕动了,早上喝的粥不消化,不能侧躺只能平躺;3、人常常疲劳,大便还不通畅。
    “久病成良医”,渐渐地有了经验。有负面情绪了,心里憋得慌,会看点喜剧、路上又会听先生的《黄帝内经》。同时,杯水车薪地泡泡脚,引热下行;按摩膻中穴,穴位由巨疼、有点鼓起、软软的变成瘪下去,心里面也变得舒畅了。


    上述是我归纳的几点肤浅认识,属于中医的启蒙阶段。先生与梁冬老师的节目反复收听,也购买了文字版书籍。直观感受:书中删除了梁冬老师很多调侃,重点是先生解读《黄帝内经》经文的精华,有些对话间衔接不紧密,整体节奏与节目不同了,不是习以为常的节奏。用先生的话说:有点像吃面包闪了嘴。
    这不是抱怨,正是习惯了专注力在音频,先生的一些对话像留声机一样不定时回响,我呢,“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成了猪鼻子插大葱,装像有文化。什么是文化?简单点,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先生的节目更具象地描绘了传统文化中古人的生活场景。人生遗憾的是“只能坐于言,不能起于行。”有感于此,心中也向往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生活,逐渐将节目中的片段融入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1)做饭:1、加入A食物的属性调和B食物的偏性,达到平衡的目的;2、大米中加入一定量的黑米;吃高蛋白或高脂肪食物多时,会增加酸奶,帮助消化,节约增益肾精。也碰到过摄入过量便秘了,明白了肾思二便,封藏太过了;3、吃点小米粥加红薯就点酱豆腐。
     2)十男九痔,我也不例外。痔疮像潜伏的敌人,说不定哪天就冒出来,如厕就难受了。还好先生教的两招:咬牙与撮谷道。最近的一次痔疮还是外痔,用撮谷道的法子,一周后痔疮收缩了,注意久坐和吃辣,痔疮不会困扰了。            
       (3)试着艾灸关元、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体会着艾灸后身体的一丝变化:如厕顺畅了、手脚也不如以前怕冷;当然也会因不能辩证身体导致便秘、上火等窘况。
      .........
     所以讲“上士闻道”与“中士闻道”的区别在于对待“道”的态度,将“道”变成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道不远人,人不知“道”。高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家人传说90多岁高龄还被轿子抬去看病;到了曾祖父就只能当副业了,给人开个简单方子;我的祖父打小体弱多病,16年辞世,一生生活有量无质。当我的父母也渐渐老去,本能内心有了强烈的保护欲。“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显然我是个不孝子,听节目知道了一些皮毛,不够力量让父母信服。内心其实蛮想参加厚朴的学习班,透过自己的体验,未来帮助到父母及身边的人。
     一直在讲“不忘初心”,每个阶段初心都在变。什么是初心?初心是慢慢成长,呈现不同的面目。原来初心是认识自己,能成就什么,能成为什么。
     有个插曲,注册时有点冒失,导致注册了两遍。谦老师(山藏地下)耐心地指引操作,还不忘开玩笑:说征文时不要写错字。自己还是有点不淡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定力不足,心有千千结。真的蛮期待让老师们“修”一下,就像先生说当年遇到恩师周稔峰先生一样。
     怅然遥相望......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85

积分

征文参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问一句:为何五脏中的“脾”气怎么就成了性格的代名词?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厚朴中医论坛 ( 京ICP备2020041135号-1 )

GMT+8, 2024-11-23 21:19 , Processed in 0.126828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